零碳产业园的出现,是与我国 “双碳”战略规划息息相关的。零碳产业园,是指在一个产业园区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一定周期内(通常为一年),通过清洁技术支持、碳回收技术、能源存储交换等方式全部予以抵消,从而全年实现碳元素“零排放”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零碳产业园区的远程一体化管控和指挥调度中心是数字孪生零碳园区的重要基础功能。
2020年9月在联合国第75届大会上,我国宣布力争 2030 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由此“双碳”战略正式落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而与大型风光电基地相对应的“零碳产业园”,便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来。
10月25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 引导外资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支持开发绿色技术、设计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创建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平等参与绿色低碳领域相关标准制修订,科学确定国家重点产品能效能耗限额要求。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参与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做能效、水效等方面的“领跑者”。
一方面,营造更加优化的政策环境,稳定外商投资预期、提振外商投资信心,推动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同时,还需要积极引导外资参与到中国宏大的“双碳”战略中去,并在这样的发展潮流中,寻找发力点,共同推动全球的气候目标如期实现。
2016年12月,中国碳卫星发射升空并在轨运行,成为世界第三颗温室气体卫星,目标是实现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柱平均干空气混合比的高精度监测,为碳排放科学研究提供卫星资料。2020年初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与欧洲空间局签署了温室气体遥感监测合作协议,推动中国碳卫星加入欧洲空间局第三方卫星数据应用计划,也表明中国碳卫星及其观测数据开始逐步走向世界。本研究在该协议的支持下,联合使用了中国碳卫星和欧洲哨兵卫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碳卫星的监测能力。
过去十年,我国低碳转型成果显著。据生态环境部披露,十八大以来这十年,北京的重污染天数从2013年的58天降到了去年的8天,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6%,重污染天数减少了87%。这十年,降碳和减污协同推进。我国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绿色多元的能源体系加速建立。绿色转型是我国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必须开展的一项工作,这是涉及生产和生活系统性变革的一项重大工程。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长期性与系统性,在行动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能源转型要建立在能源安全之上。
在零碳园区建设中,数字孪生技术从四个方向为“零碳产业园”进行了赋能:
一是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高效储能等新能源路径完成了能源供应和存储系统的全面提效;二是应用美的生产的暖通空调、数智电梯产品,提升综合设备效能;三是运用楼宇自控、智能照明、智慧运营IOC等技术实现了综合系统提效;四是以灵动办公、无界会议和智慧通行为途径打造智慧办公管理系统。
数字孪生作为数字浪潮下最具发展潜力的技术,是解决物理实体与虚拟实体之间的交互共融的关键技术,也是支撑园区数字化升级转型的一种有效思路和技术路径。
随着BIM、3DGIS、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数字园区建设发展新模式,能够让数据结合园区运营的核心指标,以三维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让运营管理人员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对未来趋势做出预测分析,让数据真正对园区的运营决策起到辅助和参考作用。